林ML同学是我们成功申请录取到茱莉亚的第一位学员,以下内容来自她的妈妈真实采访,希望可以给国内追梦“茱莉亚“的琴童家长一些不一样的观点。
还记得女儿第一次提到“我想申请茱莉亚”的时候,我其实是愣住的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妈妈,我当然知道茱莉亚音乐学院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学府之一,但从没想过,它会成为我们家庭真实的目标。那一刻开始,我才真正明白,所谓“陪跑”,不仅仅是孩子在跑,我们家长也要全力以赴。
一、梦想的起点:孩子的选择,我们的坚持
女儿学琴从五岁开始,说实话,当初只是兴趣班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她对音乐的热爱远超过我和先生的想象。附中初二那年,她坚定地告诉我们:“妈妈,我想以后去纽约,去茱莉亚。”
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“别做梦”,但我和先生商量后觉得,如果这是她的梦想,我们就陪着她一起努力,哪怕很难。于是我们定下了目标——三年时间,全力准备。
二、专业训练:履历规划以及作品集是第一关
申请茱莉亚,作品集是“敲门砖”。约大师平台是我们筛选了国内甚至还有美国的机构,最终定下的,因为约大师本身是古典音乐经纪公司,我们感觉他们在名师资源上更加专业,结果也确实和我们想的一样,约大师的老师们给我的孩子先后介绍了2位不同阶段的顶尖名师,无论是背景还是资源,都非常了解茱莉亚的考学体系,这种链接,是我们普通家长,甚至作为国内某高校老师的我也没有办法精准匹配的,第一位老师辅导了孩子两年,第二位老师辅导了孩子一年,我们逐梦茱莉亚前后一共花了三年的时间来做整体的规划。
职业履历:我们非常认可约大师的老师是他们真正全球化的专业度,每年给孩子规划的大师班或比赛活动,基本都是国内根本查询不到的,含金量非常高,现在回头看过来,孩子漂亮的履历真的离不开约大师老师们的专业规划。
曲目选择:巴赫、贝多芬、肖邦、以及一首20世纪现代作品,全面展现技术与风格。
录制要求:每一首曲目都至少录了三遍以上,甚至为了一个细节反复修改。我们专门租了专业录音棚,邀请灯光师和录音师,力求做到最清晰、最真实。
演奏状态:老师提醒我们,茱莉亚看重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音乐理解和舞台表现。所以我们刻意安排孩子在校内音乐会、城市艺术节上多次登台锻炼,积累舞台经验。
这一过程对孩子是磨炼,对我们家长来说,同样是挑战。每一次陪练,我都要压住急躁,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。
三、学业与语言:双重挑战
很多人以为学音乐就不需要太重视学业,其实完全相反。茱莉亚的申请人需要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托福成绩。于是,在音乐训练之外,我们还要确保女儿的学业跟上,没有文化的支撑,我们相信孩子在音乐上也走不远。
时间管理:每天练琴4小时以上,还要完成学校功课和英语学习。我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,甚至精确到30分钟。
语言准备:我们请了约大师的加拿大外教老师专门辅导她的口语和面试模拟,其中有一位还是雅思考官,英语提升非常快速,语言在申请中特别重要,因为茱莉亚的面试不仅考音乐,还会问“为什么选择这里”“未来规划是什么”。这些回答需要逻辑清晰、表达自信,语法也要准确。
四、家长角色:后勤+心理双重陪跑
很多人问我:“作为家长,你到底做了什么?”我想说,最重要的有三点:
专业人做专业事:申请不仅仅是填表,更是一个孩子整个职业履历的规划,我们很庆幸找到约大师这样专业的机构来申请,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。
后勤保障:所有练琴的环境、录音录像的场地、考试报名的资料,我都要提前准备到位。孩子只需要专注于音乐。
心理支持:有一次,女儿在模拟面试时因为紧张,演奏失误,当场哭了。那天晚上我陪她坐了三个小时,只告诉她:“没关系,你的音乐不是为了取悦别人,而是你自己最热爱的。”正是这种心理支撑,让她慢慢走过无数次崩溃。
五、申请季:马拉松的冲刺
真正进入申请季,幸亏有约大师老师们的帮助,我们一家几乎是“全力开跑但非常省心”。
材料准备:个人陈述、推荐信、曲目单,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。老师们会反复修改文书,约大师最终审核的文书老师还是哈佛的博士,确实非常专业。
面试行程:因为疫情不确定性,我们既准备了线上录制方案,也计划了赴美面试的行程。机票、酒店、签证,全都是提前数月准备。
心态调整:申请人多,竞争激烈,失败的可能性很大。我一再告诉女儿:“你能走到这一步,已经超越了自己。无论结果如何,你已经是最好的自己。”
六、结果与回望
今年春天,当录取通知书出现在邮箱的那一刻,全家人都激动得流泪。女儿抱着我说:“妈妈,谢谢你和爸爸的陪跑,没有你们,我不可能走到今天。”
回望这三年,我深深体会到,“陪跑”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,更是精神上的同行。孩子在舞台上演奏的每一个音符,其实背后都有我们家长无数个夜晚的守候和努力。
七、给其他家长的三点建议
最后,我想对所有正在考虑音乐留学的家长说:
尊重孩子的选择:梦想一定要从孩子自身出发,而不是父母的期望。
做好长期准备:茱莉亚申请是马拉松,至少需要三年规划。不要抱着临时冲刺的心态。
陪伴比指挥更重要:家长不是教练,不是评委,而是陪跑员。我们要学会在孩子低谷时给温暖,在孩子成功时退到幕后。
申请茱莉亚,是一次对全家的考验。但正因为这段旅程,我们和孩子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。或许,这才是“陪跑”的真正意义。